黄连阿胶汤医案 一首黄连阿胶汤 - 万象 -

黄连阿胶汤医案 一首黄连阿胶汤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3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黄连阿胶汤医案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一首黄连阿胶汤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四)
  2. ***经方纵横***一首黄连阿胶汤***帮你养血除烦***让你睡意浓浓

一、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四)

1、金(六九),初起神呆遗溺。(徐评:心与小肠之病也。)老人厥中显然。数月来夜不得寐。(徐评:心病)是阳气不交于阴。勿谓痰火,专以攻消。乃下虚不纳。议与潜阳。(徐评此症宜心肾同治,而治心之药为主。拟方:半夏、茯神、元参、益智、齿仁、甘菊、龙齿、天麻、炙草。)

2、龟腹甲心熟地炭干苁蓉天冬生虎胫骨淮牛膝炒杞子黄柏

3、(徐评:此方治下亦妥,但必当有治上之方不可缺也。)

黄连阿胶汤医案 一首黄连阿胶汤-第1张图片-

4、神呆遗尿,当属于脑血管意外,神呆而不是神昏,估计缺血性脑病的可能性较大。若严重的脑动脉硬化(脑萎缩)也可有此等症状。至于徐评说心与小肠之病,心则有之,心主神明嘛,小肠则未必,因心君失守,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所有功能均可出现异常,并不一定是小肠本身的问题(中医有小便异常与小肠有关的观点)。故说老人厥中,厥中者,即中风薄厥、煎厥之类。《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通淤)于上,使人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5、数月不寐,是心火浮越于上,肾水亏竭于下,心肾不交所致。徐评心病,实则少阴心肾通病,若伤寒黄连阿胶汤病也,上下同治,兼顾于肝甚好。(黄连阿胶汤黄连清心,黄芩清肝,芍药养肝,阿胶、鸡子黄补肾)。叶氏说痰火者,估计患者有舌红,苔腻,痰鸣等证,一般人们就会处以黄连温胆汤之类。但叶氏强调,不能把这些情况理解为痰火,所以不能用清热消痰之品,甚至用礞石滚痰丸攻下之类。而是提出,这是由下焦真精亏虚,不能摄纳浮阳,津液随虚阳而上,化为痰涎所致。顾治疗上主张填补下焦,摄纳浮阳为治。而徐灵胎则主张交通心肾,平肝熄风。方中半夏引阳入阴善治失眠而可兼化痰涎,茯神、齿仁(或为枣仁)宁心安神,元参清浮游无根之火而清心,益智仁补肾,龙齿可潜阳安神,菊花清肝熄风,天麻熄风通络,炙甘草调和诸药。本方显然以养心清心安神为主,稍佐平肝熄风而兼顾补肾潜阳。与叶氏专主填精潜阳不同。

6、叶氏此方则似乎从朱丹溪虎潜丸化出。以龟板、熟地大滋肾阴,苁蓉峻补精血而兼有润肠通便之功(中风病人多便秘),天冬清上热而滋阴虚,虎骨(现代老虎为保护动物,当用人工虎骨代替)、牛膝壮筋骨而起萎废,枸杞子入肝养血而生筋,黄柏清相火而防其随肝木上升而助心之虚火。

7、二者同为一代名医,为何会在认识上有此差异?盖叶氏是真实见到病人的,这个病人除了失眠外,根据前面神呆遗尿,应当还有思维减退(髓海空虚),肢体无力,腰足萎软等症状。故选用了益肾强骨的虎潜丸。而徐氏只能根据医案记载的症状立法,故只能把遗尿、失眠、神呆作为主证,而断为中风痰迷心窍,下焦不固遗尿的病症,因而采取了茯神、齿仁(或为枣仁)、龙齿宁心安神,元参清心,天麻等熄风的治法。同时加用益智仁固精缩尿而治疗遗尿。徐氏常以经方思想批评叶氏,但本案中,徐氏倒彻彻底底地按照时方的思路开了个方子。

8、关键的问题是,叶氏为何不用化痰宁心开窍的药,而直接填补下焦。这个也须从仲景厥阴病解读之,下元亏虚,水不涵木,则肝木火而上腾,循冲脉上至于心,则心火旺。即仲景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之厥阴病,即心烦不得卧之黄连阿胶汤证。叶氏方用黄柏清相火则杜龙雷之火上腾之源,尤乌梅丸用黄柏也,熟地、龟板、虎骨,犹黄连阿胶汤之阿胶、鸡子黄也,枸杞子犹乌梅丸之当归也。苁蓉,犹乌梅丸之附子也。天冬,犹乌梅丸之黄连,黄连阿胶汤之黄芩也。牛膝引血下行,犹乌梅丸之桂枝平冲降逆也。在这个案子中,真正师仲景法的不是灵胎,而是叶天士。

9、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叶天士大用熟地等滋腻之药,难道就不怕助在上之痰浊蒙心吗?这里,有一个叶氏独特的理论,就是重用熟地填补肾精,可以引痰涎下行而化为津液,则不消痰而痰自消也。徐灵胎恐不知此,故仍用半夏、茯神以冀化痰也。

10、答曰若论用熟地,我固过来人也。忆初读方书时,曾阅赵氏《医贯》、《张氏八阵》、《冯氏锦囊》诸书,遂确信其说。临证最喜用熟地,曾以八味地黄丸作汤,加苏子、白芍,治吸不归根之喘逆;加陈皮、白芍,治下虚上盛之痰涎;加苏子、浓朴,治肾不摄气,以致冲气上逆之胀满(时病患服之觉有推荡之力,后制参赭镇气汤治此证更效,又尝减茯苓、泽泻三分之二,治女子消渴小便频数(《金匮》谓治男子消渴以治女子亦效,案详玉液汤下),又尝去附子,加知母、白芍,治阴虚不能化阳,致小便不利积成水肿;又尝用六味地黄丸作汤,加川芎、知母,以治如破之头疼;加胆草、青黛,以治非常之眩晕;加五味、枸杞、柏子仁,以敛散大之瞳子,且信其煎汁数碗,浩荡饮之之说;用熟地四两、茯苓一两,以止下焦不固之滑泻;用熟地四两、白芍一两,以通阴虚不利之小便;又尝于一日之中用熟地斤许,治外感大病之后,忽然喘逆,脉散乱欲脱之险证(此证当用后来复汤,彼时其方未拟出,惟知用熟地亦幸成功,是知冯楚瞻谓熟地能大补肾中元气诚有所试也),且不独治内伤也;又尝用熟地、阿胶大滋真阴之类,治温病脉阳浮而阴不应,不能作汗,一日连服二剂,济阴以应其阳,使之自汗(详案在寒解汤下);并一切伤寒外感,因下元虚惫而邪深陷者,莫不重用熟地,补其下元,即以托邪外出。

11、世医治痰,习用宋《局方》二陈汤,谓为治痰之总剂。不知二陈汤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何者?痰之标在胃,痰之本原在于肾。肾主闭藏,以膀胱为腑者也。其闭藏之力,有时不固,必注其气于膀胱。膀胱膨胀,不能空虚若谷,即不能吸引胃中水饮,速于下行而为小便,此痰之所由来也。又肾之上为血海,奇经之冲脉也。其脉上隶阳明,下连少阴。为其下连少阴也,故肾中气化不摄,则冲气易于上干。为其上隶阳明也,冲气上干,胃气亦多上逆,不能息息下行以运化水饮,此又痰之所由来也。

二、***经方纵横***一首黄连阿胶汤***帮你养血除烦***让你睡意浓浓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303)

黄连12g黄芩6g白芍6g阿胶10g鸡子黄2枚

水浸前三药20分钟,煎30分钟去滓,约400ml,入阿胶溶化,分早晚2次服,服时先饮鸡子黄1枚。

此滋阴泄火、除烦安神之方也。临床使用以心烦不得眠,口苦思冷,梦遗失精,舌尖红赤,脉象细数为目标。

《灵枢·大惑论》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目不瞑,虽云阳不入于阴,然阳不入阴,有心脾两虚,血不养心者;有痰火互结,上扰心神者;有肝胆火盛者;有心肾不交者,不一而足。本证之不得眠,为肾阴虚损,心火上炎,阴阳乖戾,心肾不交也。陈士铎《辨证录》云:“夜不能寐者,乃心不交于肾也。”多见于热病恢复期,或久病虚损,如肺结核,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更年期内分泌失调及神经衰弱等患者。表现有烦不能眠,或少寐多梦,梦交遗泄,急躁不宁,心中灼热,两颧潮红,颊热耳鸣,头痛眩晕,五心烦热,或诸窍出血,口舌糜痛,口干口苦,思饮思冷,小便短赤,大便干秘,皮肤干燥,舌红绛少津,或舌尖红起刺,或舌面龟裂、或剥苔,脉象细数或弦数。临床辨识,须着眼于阴虚及邪热,如单纯阴虚而热象不盛,酸枣仁汤、补心丹均可胜任,黄连、黄芩苦燥之品,似有伤阴之嫌。

不寐之苦,健康人难以体会,昼则神疲懈怠,昏昏欲睡,夜则千思百虑,难进梦乡,闻人之鼾声羡恨交集,听周围音响愈加烦恼。及至略有朦胧,东方将白。旷日长久,心血暗耗,甚者神明错乱,如癫如狂,故需认真调治,坚持用药。阳不入于阴,并非短期形成,恢复亦需时日,医者、病者切勿因三五剂不寐便更方易药,尤其对镇静西药有依赖性者,多数需服较长时间方能获效。治疗同时一定要起居有时,不可因不能入睡而看书、上网、看电视至夜半,殊不知子时一阳生,阳生之际,不静以养阳,致阳气烦劳益张,更难入阴而益不寐矣。

道家有息息归根之语。所谓归根,指气达丹田,阳气归藏,故辅以呼吸修炼,可有助于入睡,即双腿盘坐,入静,作深长呼吸。

鸡子黄搅于药中,很难下咽,与药一先一后分别饮之,效果相同。

1.栀子豉汤:同可治虚烦不得眠。不同者,栀豉汤证为邪热结于胸膈,心中懊恼,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脉滑数有力等热象较为明显。虽言虚烦,临床并无虚弱之状。

2.酸枣仁汤:同为治虚烦不得眠之方。不同者,酸枣仁汤证属虚劳,应有头目昏痛,口干舌燥,五心烦热,不耐烦劳等症状。

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同可治心烦不眠。不同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为肝郁化火生痰,上扰心神,多兼胸满惊悸,脉象沉弦,或脉上鱼际。

1.治湿毒下利脓血,少阴烦躁,不得卧。(《医宗必读》)

2.治热伤阴血便红。(《张氏医通》)

3.加生地治舌苔剥落不生者。(《柳选四家医案》)

4.心烦、心下痞,腹痛下利,血痢、血淋。(《伤寒论今释》)

5.淋沥症,小便如热汤、茎中灼痛而血多者。(《皇汉医学·尾台氏》)

6.诸失血,胸悸身热,腹痛微利,舌干唇燥,烦悸不能寐,身体困惫,面无血色或面热潮红者。(《皇汉医学·类聚方广

7.治皮肤病颜面潮红、头昏痒甚,夜难眠而患部发赤、干性皮肤搔痒症、干癣、干性皮炎、干性湿疹、手掌皮肤角化症、掌趾脓疮疱等,用寒凉之剂无效者。(《汉方临床》1981;4:11)

8.顽固性失音,神经官能症,支气管扩张咯血,慢性溃疡性口腔炎,失眠症,胎漏,早泄阳痿。(《浙江中医杂志》1980;5:58)

9.不寐;尿血;崩漏;下肢厥冷。皆有舌红、舌锋,无苔、薄黄苔,脉弦细数。(《刘渡舟验案精选》)

10.下肢发冷。伴舌绛、心烦、寐少、多梦、上半身汗出。(《经方临证指南》)

11.大笑不止。伴面潮红,舌红无苔,脉细数。二剂即止。(《河北中医》1992;3:27)

12.双目失明。兼心中疼热,烦躁,脉细无力。(《古方新用》)

张某,男,26岁。素体壮、鲜病,近苦于婚姻大事诸多磨逆,百忧汇集,万绪纷来,致心烦失眠。初,翻转时许尚可入梦。后,通宵达旦难以成寐。头痛脑胀,耳内蝉鸣。服安定等镇静药,量小无济于事,量大亦仅寐二三小时。寐后多梦,梦中遗精,久久不愈,心烦益甚。口干口苦,思饮思冷。视其神态萎靡,白睛贯有赤丝,舌红少津,边尖尤甚,苔薄黄燥。诊其脉,弦细而数。

观其脉症,此心肾不交证也。先贤谓五志过极,皆可化火。盖忧思气结日久,心火亢盛,如赤日炎炎,致真阴内耗,肾水亏虚,水火不济,故而不寐,寐则遗泄。张景岳谓:“精之藏制虽在肾,而精之主宰则在心。”故当清心火,滋肾水,务求水火相济,主明神安。拟黄连阿胶汤:

黄连6g黄芩10g阿胶10g白芍15g鸡子黄2枚三剂

二诊:一剂即可入睡,三剂尽,每晚可睡五六小时,心烦耳鸣亦明显减轻,守方续进。共服十二剂,睡眠恢复如前,遂停药。

王某,女,43岁,东石村人,以缝纫为业。因业精信诚,营生繁多,宵衣旰食,加班加点,致心血暗耗,肾阴亏损。久而久之,积劳成疾。36岁时病闭经,余滋阴养血以治,月经少量潮汛。因一曝十寒,未能连续服药,继而复闭。近复因劳累过度,经常失眠,甚时彻夜不寐。烦虑不安,五内倶焚,腰膝酸软,口苦口渴,思饮欲冷,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张景岳云:“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所以不眠。”又云:“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荣气之不足耳。”本案患者劳损过度,营阴亏虚,肾水不能上交于心,致心火独旺。君主之宫内燃,神明悖乱失常,故心烦不寐。治当滋肾水,清心火。拟黄连阿胶汤加味,并嘱劳逸结合,作息适度。

黄连6g黄芩6g白芍15g阿胶15g鸡子黄2枚生地15g三剂

二诊:睡眠明显好转,烦虑亦轻,此肾水上承,心火下降之兆也。

三诊:连用六剂,寐甜烦止。拟补心丹、麦味地黄丸服用一月。半年后随访,疗效巩固。

OK,关于黄连阿胶汤医案和一首黄连阿胶汤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阿胶 黄连 医案 一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