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饼子怎么做好吃 农村榆钱又可以吃了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1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槐花饼子怎么做好吃的一些知识点,和农村榆钱又可以吃了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农村榆钱又可以吃了***榆钱怎么做才好吃
  2. 阜阳都有什么美食
  3. 花开鲜艳时

一、农村榆钱又可以吃了***榆钱怎么做才好吃

1、农村榆钱又可以吃了,榆钱怎个做法好吃?做蒸菜还是菜馍馍好吃?春天真是个好季节,清明前后野菜野味特别多,而树上的一些蔬菜也长出来了,香椿芽、榆钱都粉墨登场了,这些有营养而且无污染的你会做吗?

2、三月春浓、阳光渐熏、村头老榆树悄然争春,榆钱儿成串成簇、清香四溢,家乡的人儿哟,可想起苏轼的《榆》“我行汴堤上,厌见榆阴绿。千株不盈亩,斩伐同一束。及居幽囚中,亦复见此木”,多少有点悲凉。不如唐人施肩吾的《戏咏榆荚》:“风吹榆钱落如雨,绕林绕屋来不住。知尔不堪还酒家,漫教夷甫无行处。”把人直接引入酒家,伴着榆钱的清香醉里看花,那管他愁绪万千。

3、中原大地,榆树是常见树种,榆钱也是开春伊始的美餐享受,杏花绽放已是春意闹起,榆钱儿色不诱人、形不娇艳,唯有淡淡清香诉说春之乡愁。老人儿童、巧妇壮汉纷聚树下,有人上树、有人拿镰、有人拾捡、有人指挥喝彩…….谁说春天不是丰收季节,只是未到丰收之地,未食之先已是几多欢喜。

4、这个我还是很有经验的,个人最喜欢的吃法还是做成榆钱窝窝来吃,尤其是用新做好的榆钱窝窝蘸辣椒酱,味道真的是美极了。榆钱窝窝的做法也很简单。首先是准备好新鲜的榆钱,清洗干净,把水分沥干,然后准备适量的面粉,将榆钱直接和面粉放在一起,然后加入适量的盐和十三香,有的朋友还会加入鸡蛋和少量的食用油。

5、这个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加入,然后开始揉面,把面粉和榆钱充分的融合在一起,用榆钱的水分把面粉粘合在一起。将揉好的面团醒一个小时左右,也可以将这一步省略,不醒发的窝窝做出来比较硬一些,不过我更喜欢口感硬一些的窝窝。然后将水烧开,就能够上锅蒸窝窝了,一般蒸25分钟左右就能够将窝窝出锅了,这时候配合上辣椒酱味道更好了。

6、除了做窝窝吃之外,榆钱还能够做成蒸饭吃,蒸着吃也是很不错的,做法和我们普通的蒸菜差不多。将榆钱洗干净,然后在榆钱当中拌进去少量的面粉和五香粉还有盐,保障每个榆钱上面都有面粉就可以了,搅拌均匀以后就能够上锅蒸了,一般蒸15分钟左右就能关火了。然后配合上蒜泥、辣椒酱、香油,味道也是非常的不错。

7、对于原生态我们都要痴迷的迷恋,想过去不怎么吃的野菜还有树上的槐花、榆钱,现在真的成为了香饽饽,尤其是榆钱,每年春季来临,柳芽刚刚尝过鲜,榆钱就踊跃的争了先,榆钱是在柳芽之后、槐花之前的一种树上的美味,在过去的农村榆树可谓是非常的多见。

8、房前屋后、沟沟坎坎,都会有榆树的身影,每年的春季也是采摘榆钱的大好时节,只不过现在吃榆钱的越来越多,榆树到是越来越少了,榆树生长速度较慢,而且相当的爱生虫子,很多老榆树都被砍伐之后,种植了一些新的速生树,经济效益到是提高了不少,榆钱有随着榆树的变少,现在也成为了稀罕物。

二、阜阳都有什么美食

民以食为天,阜阳人爱吃会吃成为一种习俗,因此,诞生了阜阳很多的特色美食,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美食家(吃货)。这里列举阜阳十大特色美食,你都知道吗,你都吃过了吗?

格拉条,也叫格拉面,是阜阳汉族传统小吃,堪称阜阳人的意大利面,阜阳特有的一种食物。相传与苏东坡有关,颇受阜阳人喜爱,在大街小巷都能吃到。这种食物需要将各种佐料均匀搅拌,所以就被称为“格拉条”。因其颜色金黄、面形粗壮,也叫“金条面”。

卷馍在阜阳早期称之为粉子馍,也有叫阜阳春卷的。卷馍起源于明朝,相传是在明太祖朱元璋和沈万三落泊时所吃。卷馍价廉物美、营养丰富,是上班族以及学生们特喜欢的食品,赶时间时吃一个,既营养丰富又节省时间。

安徽阜阳经典的汉族传统小吃,特色是淡黄油亮,外表软绵,里边粉色红嫩。品一口微辣略麻的粉鸡,让人回味无穷。粉鸡有两种,一种是炸粉鸡,一种是煮粉鸡,是安徽地区鸡肉分类美食的一面旗帜。而且“粉鸡汤”堪称物美价廉、百姓皆知的美食。

流传于阜阳民间的一种小吃。撒汤,为肉汤、肉杂之意,因其字生僻,人误写为"撒汤"、"杀汤"等。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偶尝此汤,大加赞赏,从此撒汤声名远播。现今撒汤传遍江淮大地,成为风味独特的安徽著名小吃。

插花牛肉汤,阜阳著名的汉族小吃,插花高家牛肉汤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发展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其原汤采用牛骨、上乘牛肉等原料添加众多调料,用文火熬制而成,味道纯正,回味悠长。

太和羊肉板面,是安徽北部地区面食的典范。相传太和板面源于三国时期。张飞驻守颍州(今阜阳),张飞吃面总嫌太软、不筋斗、清淡无味。厨师多次琢磨,添加近十多种药材和羊肉一起做面,张飞吃后顿感可口。之后安徽板面便在颖(阜阳)、宛(南阳)、襄(襄樊)广为流行。

曹集地处淮河干流流域,因地理位置特殊孕育了丰富的淡水产品,并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尤其以曹集“蚬子”,“河鲜”“淮河鱼”最为有名。河鲜时节,吸引大量外地游客品“鲜”,垂钓,观光。逐步转变为周边各县市的“厨房”,“后花园”。逐步成长为河鲜之都,休闲观光乐园。

界首五香牛肉是阜阳界首市的特产。牛肉本色,烂而不腻,肉质鲜嫩可口。其肉香好吃,肉色鲜红,肉质优良,是社会上公认的一等健康食品,敬请品尝。

流鞍河大闸蟹是阜阳市临泉县的特产。流鞍河所产的成蟹个大、色好、蟹黄多、无污染,在上海、杨州等水产市场成了抢手货,部分产品远销到日本、香港及东南亚。

八里河的特产鱼类有银鱼、镘鱼、鳜鱼、甲鱼、草鱼等,由于颍上境内土壤好,水质甘甜无污染,水产养殖比较发达,所以八里河优质湖水使八里河的鱼口感鲜嫩,滋味颇佳,公认为淡水湖养殖的佳品,现多数出口。

阜阳经典传统小吃,特色是淡黄油亮,外表软绵,里边粉色红嫩。品一口微辣略麻的粉鸡,让人回味无穷,而且“粉鸡汤”堪称物美价廉、百姓皆知的美食。

安徽北部地区面食的典范。相传太和板面源于三国时期。张飞驻守颍州(今阜阳),张飞吃面总嫌太软、不筋斗、清淡无味。厨师多次琢磨,添加近十多种药材和羊肉一起做面,张飞吃后顿感可口。之后安徽板面便在颖(阜阳)、宛(南阳)、襄(襄樊)广为流行。

被称为阜阳的“意大利面”,格拉条的面有嚼劲却不硬,加上独家秘制的芝麻酱,让人不禁垂涎三尺!!!

在阜阳早期称之为粉子馍,也有叫阜阳春卷的。卷馍起源于明朝,相传是在明太祖朱元璋和沈万三落泊时所吃。卷馍价廉物美、营养丰富,是上班族以及学生们特喜欢的食品,赶时间时吃一个,既营养丰富又节省时间。

瓦店山羊美食是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瓦店镇的特产。瓦店山羊美食成为许多食客喜爱之物,烤全羊、凉羊蹄、羊肉汤、羊肝汤、羊心肺汤、红烧羊龙骨、红烧羊排、羊肉水饺等常常让人难忘。

太和板面,即太和羊肉板面,是安徽北部地区面食的一面旗帜。由于它起源于太和县,加之又是在铁板上摔打而成,故它的这个名字多少年都未曾改变过。太和县不大,但却以 *** 各种小吃而让人们熟知。

枕头馍是阜阳特产之一,又称阜阳大馍。每个长约1-1.5市尺,宽约0.5-0.8市尺,厚约0.3-0.5市尺,重约2-6斤,堪称馍中之王。阜阳大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南宋初年“顺昌之战”(阜阳古时又称顺昌),正值新麦登场,一来为了坚壁清野,二来为了支持宋军抗金,顺昌府百姓使用新麦做成大馍带入城内,宋军每日发一个,饿时削一片充饥,困时枕头而卧,因此又称枕头馍。阜阳枕头馍系选用精细面粉,精工蒸制而成。馍焦呈金黄色,似油炸一般,厚约半寸,香酥爽口,用快刀切上一片,馍瓣洁白,层层相包,湿润柔筋,干而不燥,松软而又耐嚼。由于蒸制前没有放碱、发酵粉等物质,存放数日仍不霉不硬,味道依旧。

阜阳特产皮丝,系新鲜猪皮经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外观金黄途亮,薄如蝉翼,食之滑而不腻,味美绝伦。上等的皮丝经高级厨师烹调后,则成为招待客人的宴宾名菜,一般不可多得。阜阳皮丝又称春祥皮丝。抗日战争前,阜阳城内鼓楼西面有一个“国民饭店”,因名厨掌勺,不仅生意红火,而且名声远播。凡到阜阳的人,必先进去小坐,以饱口福。饭店有位股东名叫刘春祥,由于经常到三河尖镇采购货物,与 *** 皮丝出名的顾某相识,天长日久也知其一点皮丝的 *** *** ,由于当时顾某技术不外传,刘春祥便回家进行试制,经多次实践后终于成功。从此以后,刘春祥的皮丝 *** 独树一帜,并很快在阜阳城传开,其质量和色泽也不断地提高和改进。

据宋代庄季裕《鸡肋编》载,“馓子”又名“环饼”,或日之“寒具”。苏轼谪居海南岛时曾作诗赞之:“纤手搓来五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馓子的形色毕见。

阜阳格拉条是安徽省阜阳市的特色小吃。格拉条是一种面条,按当地方言翻译出来的当地通用写法为“格拉条”。

“三粉”即“粉面、粉皮、粉条”,韦寨地区加工三粉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韦寨因盛产粉条而被誉为“三粉之都”。其年产量更高时可达数千吨。韦寨地区一产的粉丝是纯红芋粉,因色泽白亮,柔韧耐煮,口感爽滑而受到消费者青睐,产品热销全国各地。

利辛西35公里:插花牛肉汤插花已属阜阳地界,阜阳插花牛肉汤源于阜阳市颍东区插花镇,以高姓熬制的较为有名。其原汤采用牛骨、上乘牛肉等原料添加众多调料,用文火熬制而成,口味纯正,回味悠长;由于其风味独特,在当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仅阜阳市内就有数十家正在经营。目前,插花牛肉汤正在注册登记,准备进行专营。

嘛糊,安徽皖北地区的一种小吃,主要流行地区在安徽省太和县,全国其它地区很少能喝到。嘛糊是一种用大米粉煮制而成糊状小吃,大米粉只可煮到7、8成熟,煮过了或没煮到这个程度都不好喝,单纯这样的嘛糊很难喝,要在做嘛糊的过程中放进去适量的大豆面。这个要有很好的比例,稍微不匀称口感就不会那么好。放在一起用搅匀后放在地锅上加热做熟。然后在吃的过程中放些咸的大豆、芝麻盐。现在做嘛糊的成本太高卖的价格很便宜芝麻盐现在基本上看不到了。

在阜南县街头,卖有一种叫“菜卷馍”的方便小吃,深受广大市民喜爱,尤其是在校的青少年朋友喜欢。这种食品是用薄面饼卷菜,主要以豆芽菜和新鲜蔬菜为卷料,方便食用,价格不高很容易被人们接受。

三鲜面,面条手工独特,做法与一般手工不同,师傅在面板上方的墙上掏洞,将擀面杖的一端放在洞里,另一端用来压面,所做的面条入口有质感。

看着就流口水了,有机会一定要去尝尝

饺子在北方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阜阳,过年必吃饺子,平常隔三差五也包顿饺子吃。每次包都得包一荤一素两种。更受欢迎的估计是猪肉芹菜馅的和韭菜鸡蛋的,有的人家还会在韭菜鸡蛋里面放馓子,脆的很!

阜阳人喜欢在冬天吃汤面条,从太和板面到炝锅面,都是更爱。自己在家做就炒两棵青菜,放一把豆芽,出锅之后,之一口肯定先喝汤。夏天喜欢吃凉面条,清水煮熟,凉水里面过一下,拌点酱,再把炒好的菜放一块拌拌,特好吃。

馍是阜阳人最常吃的主食了,怎么着一天得有一顿饭是吃馍的。以前都是家家户户自己蒸馍,从和面—发面—做馍—蒸馍自己一手承包。现在,我估计每一个阜阳人都在中午头儿的时候被老妈叫去买馍。

虽然有些阜阳人不是特别喜欢吃米饭,但米饭也是咱们饭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小时候吃米饭喜欢放糖,刚出锅就撒上一勺白糖,甜不滋哩,好吃!要是每次吃米饭吃到没有菜了,就把菜汤倒里面拌着吃,更好吃。

格拉条还用多说吗,阜阳人两天不吃就想的慌。有多少人是恨不得早上都把格拉条当成主食的。一碗格拉条,再加上碗蛋汤,日子就是要这样才满足。不过你们有没有想过格拉条不放芝麻酱,放番茄酱?

粉鸡汤应该是只有阜阳这一片才有的主食吧。只用鸡胸口肉做的粉鸡才是最正宗的,比猪肉做的粉鸡好吃。要是再加上点粉丝,配个烧饼就更完美了。

咸馍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主食了,尤其是苋菜馅儿的。有的咸馍炕过,吃起来酥脆又香,有的咸馍不炕,完全是馅儿的香味还有面的嚼劲。

死面饼子,比馍有嚼劲。做死面饼子比蒸馍方便些,基本上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吃了。一般吃死面饼子都得有蒜泥,抹一层蒜泥在饼子上,一口咬下去,比吃啥菜都香。

蒸面条是分季节的,现在豆角子下来了,都开始吃蒸面条吃了。面条直接蒸熟,然后跟豆角和肉一起放在油锅里炒,直到面条变成金黄色油亮亮的就可以吃了。但是油一定要掌握好,不然面条不是干就是太油。

阜阳位于安徽省的北部,也是我国的一个人口大市,每年都会有大批阜阳人外出务工,就是这样的一个城市,同样是有着非常多的特色美食,要数阜阳人的更爱,可能每个人都会选择阜阳格拉条,也是一道传统的小吃,有些类似拌面。

阜阳的卷馍也是皖北地区的一道名吃,其实卷馍就是自己烙的饼,然后在里面加上鸡蛋、青菜、咸菜、豆皮等配料,价格比较便宜而且 *** *** 也是比较简单,还有阜阳的粉鸡,也是当地的一道名吃,粉鸡又分为炸粉鸡和煮粉鸡两种,粉鸡汤更是味美汤鲜,十分美味。

阜阳撒汤也是当地的一道汤品,在河南永城和夏邑同样也有喝撒汤的习惯,其实“撒”字因为是生僻字,所以说写不出来,撒汤属于肉羹的一类,风味独特,味道鲜美,也成为了阜阳的一道地方独特小吃。

阜阳的插花牛肉汤也是一道百年的名吃了,牛肉汤的做法还是比较考究的,首先就是选用一些上好的牛骨架熬制牛肉汤,然后选用一些鲜牛肉慢火熬制而成,味道也是相当的不错。

我看“每天六道菜”这位朋友已经列举了很多阜阳的美食了,“好哩很啊”!不过我觉得还应该加上我下面要写的,让大家尽量吃到更多的阜阳美食。话不多说,走,一起去看看!

这个可是声名在外啊,提到卷馍,果断就认准阜阳的啊。卷馍是用薄薄的面皮把鲜汤煮熟的面筋、绿豆芽、黄瓜丝等再配上辣椒、蒜汁等,卷成一个大大的椭圆形面团,经济、实惠、美味又抗饿。阜阳比较有名的要数田三卷馍了。

槐花饼子怎么做好吃 农村榆钱又可以吃了-第1张图片-

没听过这个的话,别说自己是阜阳人哈,ヾノ)o

布袋的馅以粉丝,荠菜、麻散子、肥瘦肉,萝卜丝和豆腐皮为原料。肥瘦肉也就是油渣,已经出过了油,吃起来很香!

都说“正月十五扛布袋”,那么在刚刚过去的正月十五,你扛了几个呢?()反正我是扛了三个,今年肯定大丰收啊!哈哈!

提到阜阳美食,怎么能少的了杂面条呢。杂面条主要是用麦面和豆面一起擀制而成,再加上芝麻叶和苔干,吃起来味道不要太赞哦!

阜阳人都知道,也都喜欢吃的,一片薄厚适中面叶吃到嘴里,伴随着老母鸡汤的鲜味以及韭菜的味道,那感觉真是好爆了。

这个一般都在早上吃,一两根油条,配上“蒜泥儿”,再加上黄瓜丝之类的辅材,最后用一片或者两片豆皮卷起来,一下吃到嘴里,真是人间美味啊!再喝碗胡辣汤,绝配啊!

早餐必备,喝碗胡辣汤才算完整的早餐,我一般都是喝两碗,嘿嘿。

这个也是我最喜欢吃的一道菜,我觉得用槐花蒸的更好吃,拌上“蒜泥儿”,吃起来停不下来啊。

芥菜丝也是我们桌上常吃一道小菜,一般会把芥菜和花生或者杏仁以及小鱼一起腌制,最后就会非常好吃。而且里面的杏仁或者小鱼,不是谁都敢尝试一口吃下呢,因为你绝对会后悔的,肯定会痛哭流涕的,哈哈。不服来试!。‿。

其实我们阜阳还有许多其他美食,这个就留着大家当我们阜阳来实地探索啦。

总之一句话,在阜阳绝对让你吃好吃美!(*^ ^*)

我觉得吧火车站那家六好粉鸡就很好吃

哈哈看着还不错吧每次到河东必吃

作为一个生活了18年的标准阜阳人,我觉得写的这些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格拉条是我的更爱,十中对面的老谢格拉条和城郊中学旁边的小李格拉条是我的更爱,卷馍的话,去掉田三卷馍,大戏院后面有一家特别的好吃,更爱,味道特别棒。还有就是天桥底下的煎凉粉简直绝了!!!一年四季,十几年了,一直都在卖,特别特别的好吃!!至于牛肉汤,插花高家牛肉汤真的没啥特别的,我老家就是插花的,在插花呆了十几年,在我小的时候阜阳的有钱人经常去喝,那时候上街就喜欢喝一碗,后来觉得也就没啥了不起的,味道也就那样。高三高四高六味道也就一般般。还没有我家里熬的好喝。枕头馍,真没啥好吃的也就是有一段历史文化

安徽阜阳,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理上属中国北方地区。作为皖北地区的人口大市(事实上也是全省人口之一大市),这里代表文化是淮河文化,是甘罗、管仲、鲍叔牙、吕蒙、刘福通的故里,晏殊、欧阳修、苏轼曾在此为官。

提到阜阳,除了最典型的人口特征外,就不得不提阜阳的小吃。在大皖君看来,阜阳的小吃具有典型的特征:量大、味重、以面食为主。比起南方小吃的精致,阜阳的小吃更具有“豪放派”的感觉。

太和板面也称为安徽板面、太和羊肉板面,这是一碗“名震安徽”的面,在安徽提起太和,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太和板面”。板面,因在案板上摔打而得名。

板面的 *** ,一是汤料 *** 十分讲究,二是面的摔打十分有力。煮好的板面,清白润滑,晶莹透亮。放上青菜,浇上汤料。白的面条,绿的菜叶,红的汤料,使人食欲大增。

这个名字初听起来,略有些奇怪。格拉,阜阳方言意思是搅拌,吃格拉条时阜阳人喜欢说格拉格拉,意思就是搅拌一下,因为刚出锅的格拉条就像炸酱面一样,酱并没有拌匀,所以需要格拉格拉(搅拌搅拌)才好吃。

格拉条比较粗,形似放大版意大利面,很劲道,软硬适中。

插花牛肉汤,安徽阜阳著名小吃,插花高家牛肉汤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发展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其原汤采用牛骨、上乘牛肉等原料添加众多调料,用文火熬制而成,口味纯正,回味悠长。

卷馍是具有安徽地区阜阳特色的特色传统小吃,起源于明朝,相传是朱元璋和沈万三在落泊时所吃,民间早期称为“粉子馍”,又称万三卷。、逐渐发展成卷馍。卷馍的“馍”与真正意义上的“馍却有着天壤之别,最著名的莫过于田三卷馍了。阜阳卷馍其实就是南方人做春卷的春卷皮儿几张叠放在一起,再在上面放入在鲜汤里煮熟的面筋、绿豆芽、香菜,用手卷成圆锥形,吃时从上往下一点点咬食,里面的面筋、豆芽越吃越多,真是价廉物美、营养丰富,阜阳卷馍是地地道道的懒人食品。

阜阳的历史悠久,小吃,点心,传统菜等美食品种很多也很丰富,比如传统菜中的四碟八碗。

三、花开鲜艳时

1、李婶的邻居这几天心中纳闷,一连几天不见李婶出门,大门关着,上前推门想看一个究竟,门插着,推不开。

2、又过了几天一股难闻的味道时有时无飘荡在空气里。

3、时间过去了半个多月,李婶家的大门终于打开,一股子尸体腐烂的臭味扑鼻而来....

4、李婶闺名李玉翠,出生在一个地道的贫农家庭。九岁时,她因为一场感冒发烧,赤脚医生打针错了地方,伤了腿筋,致使一条腿变短,成了跛子。本来学习成绩挺好的她,因为受不了同学们的异样目光,还有调皮小子老远喊她“瘸子瘸子”的怪叫声。念完小学,就辍学在家帮爹娘看孩子干活。

5、春天不光是花开的季节,还给空了一个冬天肚子的村民带来希望,村外山坡堤堰上的槐树,榆树,一串串槐花,榆树钱,掺着玉米面,或是放在蒸笼里散上点盐巴,吃得肚皮滚圆。

6、枯草丛里苦菜静静地窝着,有那平坦处草不旺盛的地方,也会 *** 出一片苦菜来。

7、苦菜,用开水焯一下就着自酿得大酱,至今是人们的更爱,这菜也是喂家畜的上好饲料。

8、天气暖和,李玉翠领着大弟和二弟,背着三弟,有时到村外的树林里撸槐花,摘榆树钱;有时带着弟弟们挎着菜篓去挖野菜。对比荠菜李玉翠更偏好苦菜,苦菜营养价值高,猪吃了增膘,鸡鸭鹅吃了下双黄蛋的几率高。

9、李玉翠喜欢到离村比较远的山地里挖苦菜,除了田地里干农活的人,很少有人来这里挖野菜。

10、在不远对面的半山坡,一些人在给地里施肥,弯曲的山路上走动着推小车送土粪的壮年劳力。

11、每当李玉翠抬头,总会看见上坡地里有一人,在不断地吆喝指挥送粪的人流,挥着胳膊,高大魁梧的身影看着是那么不平凡。

12、王奉贤早就发现半山坡有一位少女,身边跟着三个小萝卜头,颠簸走动的身影,顽强地行走在高低不平的堤堰沟地上。

13、周围有几个人知道那是老李家的瘸腿闺女,不断地说着女孩可惜。

14、王奉贤的眉头不由地皱了皱,很不喜欢这些碎嘴的人。

15、李玉翠的大弟拉着二弟,也拿着一把小铁铲,两人合力在一边用力地挖菜,旁边放着一个柳条小篓。

16、两个弟弟一边玩耍着,一边过来逗弄三弟,逗哭了三弟再撒腿跑远,嘻嘻哈哈地童声,响彻山野的上空。

17、耳边传来的笑声欢语,洗刷掉王奉贤浑身的疲惫,肚子的 *** 也不那么强烈了,看着那个熟悉的姑娘,王奉贤嘴角不由地上扬。

18、上午两趟,下午最多三趟,李玉翠每天挖野菜的规律王奉贤摸得非常清楚。

19、李玉翠的辛勤劳作,使她家的肥猪增加了两头,鸡鸭鹅下的双黄蛋羡慕死了邻居,一传十,十传百,老李家的闺女能干开始出了名。

20、喜得她娘整日合不拢嘴,逢人很自然地夸自家闺女能干,别人酸溜溜地回一句“是呀,多好的姑娘,可惜呀就是腿不利索...”,

21、她娘立马蔫头耷脸,没了底气。后来干脆再不言语了,自家的苦乐自家担着,别人只会看笑话,不过,女儿将来的婚事却成了愁事。

22、每天当太阳挂在西边半天空的时候,李玉翠的三弟就会找一块凸起的石头坐着,神情蔫蔫地没有精神,李玉翠知道他这是饿了。

23、斜挎背着的书包里,有一个玉米饼子用白毛巾包着,饼子里裹着白菜馅,是娘特意做的。每天拿着干粮预防几个小的饥饿,有时是几个红薯,玉米裹白菜馅是更好的吃食。

24、给弟弟们分了玉米饼子,再喝几口水歇一歇,按瓷实了篓子里的菜,准备再接着挖上一些,就带着弟弟们回家。

25、这块地边不远处,有一片槐树林,再过几天就能撸槐树花了,“快要吃槐花饼子啦,小庆喜不喜欢吃呀?” 李玉翠抱着小弟弟坐在石块上,脸颊贴着小家伙肉乎乎的脸逗弄着,

26、“喜欢喜欢!嘻嘻.......”,黏糊糊的嘴巴亲姐姐的脸腮,嘴里的饼子渣渣连带着鼻涕呼了她一脸,“哎呀你这个小东西!"李玉翠赶紧用手擦脸上的脏东西,在另一边吃得香甜的两兄弟也笑得嘴里直喷渣。

27、走在下山路上的王奉贤看见了这一幕,山坳里的小牛馆一样看见姐弟们的互动,引得小牛馆想念起自己的姐姐来。

28、一群牛在悠闲地吃草,看牛的牛倌一老一少。

29、王来福,村里唯一一个小牛馆,牛群不远处就是李玉翠姐弟。

30、他无聊地往远处扔着石块,有时打在不听话的公牛身上,每当李玉翠行走在斜坡的堤堰时,他心里就坏坏地想,接下来,她会不会滚倒在地。想着出现跌倒的情景,他就忍不住呵呵笑出声,引来老牛倌的奇怪眼神。

31、李玉翠不知道有个小牛馆想看她出洋相,即便知道了,也不会理睬,这么多年,她已经习惯人们叫她瘸子。

32、阳光斜照,少女乌黑的发辫,反射出均匀地光泽,白皙的脸蛋,红扑扑的,并没有因为长时间在野外变得黑不溜秋,是人人羡慕的那种气死日头的皮肤;长长的睫毛遮住了晶莹流动的眼眸,婀娜的身姿使得红色外衣显得肥大,一条蓝色的裤子,膝盖处打了两块补丁,脚上穿着一双解放球鞋,一只露出大脚趾,另一只的鞋边也露出破洞。

33、这是李玉翠留给小牛馆最深的记忆,这记忆深深刻在小牛馆的脑海里。

34、小牛馆开始找理由离开牛群,往李玉翠姐弟身边凑。

35、一把苦菜送到菜篓里,几句关心话语,领着三个小屁孩东窜西跳,找鸟窝,扒山鼠洞掏出一条蛇引起的惊叫。李玉翠觉得自己的一颗心随着每日不断地欢笑溜走了。

36、李玉翠的勤快有人赞赏,也有人打坏主意,人勤快又漂亮,腿有残疾,可是什么活也不耽误干。

37、看着三个弟弟个个长得结结实实,体格健壮,李玉翠特自豪,弟弟从小到大是她一手哄大的,家里的猪喂养得膘肥体壮,她娘喜得整日笑呵呵。

38、四邻五舍的大妈婶子,忙着张罗当媒人。

39、十七岁那年,李玉翠之一次相亲是在一个不大的小集市上,她的母亲跟着去相看。

40、李玉翠的娘一看男人一副邋遢的老头样子,气就不打一处来,花骨朵一样的女儿,虽说有点小毛病,也不至于找一个差别这么大的男人吧?什么话也没说,拉着闺女扭头回了家。男方还几次托人上门说和,家里条件如何如何好,都被李玉翠的娘轰出了门。

41、李玉翠全力扑在喂养肥猪挣钱,为弟弟们攒娶媳妇的钱。

42、秋末冬初,没有野菜的日子里,就把家里的五六头猪赶到收完庄稼的地里。

43、一个在收完庄稼的地里放猪,一个在山坳地里看牛,王来福有了更多机会接触李玉翠。两人相见,没有说话脸先红。

44、然后分开,一人继续管着牛群,嘴里叼着一根枯草枝,眼神偷瞄一个方向;另一人看着在地里拱着找东西吃的猪,时而发呆时而露出莫名笑容,有时两人的目光会碰撞在一起,各自红着脸,眼神流离把脸扭过一边。

45、李玉翠心里开始出现一个影子,个子不高,瘦瘦的,看她时眸子亮晶晶的。

46、王来福从小没了爹,性格却是活泼好动,个子不高,一双大眼睛叽里咕噜灵活转动,活像孙猴子,长得身材瘦小,这是他娘一辈子的遗憾,就想着给儿子找一个体格健康能吃苦耐劳的媳妇。

47、王来福还有一个因为生天花瞎了眼睛的姐姐,姐姐对他很好,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姐姐的针线活特别好,他身上穿的衣服,脚穿的布鞋,鞋垫,棉鞋,都是她姐姐一针一线做的。

48、他娘很厉害,硬是给姐姐找了一个体格健全相貌英俊的男人。

49、那时男女婚嫁参军都讲究家庭成分,给富农做媳妇,很多人家不愿意,会拖累家里想当兵的男娃。

50、王来福的娘有自己的的见解,“找那些歪瓜裂枣的懒汉,还不如给闺女找个健康正常的男人,家里穷怕啥,有手有脚的饿不死,成分高算啥?我儿子又不去当兵,就算他想当兵,为了他姐我也不同意!”

51、那时,成分高的人家,儿子娶媳妇确实难,有人愿意嫁,也有人愿意娶,找个正常健康的男人几率还是很大的,至于女方是否有啥毛病,作为富农是没有资格挑剔的。也有那男子性格刚硬的坚决不娶自己不中意的姑娘,做好一辈子打光棍的准备;更有那架不住母亲威严的,最终结成一辈子怨偶。

52、一个瞎子嫁给长得高大帅气的小伙子,这个事在村里传了很长时间。

53、王来福的娘,村里出名的“小精明”,脑后挽了一个利落的发髻,没有一丝乱发,穿着干脆利落,一双金莲小足,套着雪白的袜子,配上一双黑色布鞋,很有一番大家派头,嘴巴能说会道,吃亏的事从不干,自从她的丈夫死后,更是舍得落下脸皮,生产队里的脏活累活还真没有找她干的

54、妇女主任也拿她没有办法,对她态度严厉了,她就会哭天抹泪双手拍打着的双膝,喊着自己命苦,从小卖给地主家当丫鬟,长大了又被指给一个能当他爹的窝囊男人,男人死得又早,扔下孤儿寡母.........,往往没说完妇女主任就缴械投降。

55、王来福时常独自一人待着,有时莫名其妙发笑,这个异常举动,没逃过她娘的火眼金睛:这小子八成是发春梦了,不知是哪家的妮子勾引的。

56、小精明不动声色地串了了几次老牛倌家的门,老叔长,大婶子短,打听出不少消息,心里也有了数。

57、最后恼怒地想:谁家的姑娘都行,唯独老李家这个不可以。那闺女要是腿没有毛病确实是个不错的,可惜了......

58、想到此处,她坚决不能让儿子找一个身体有残疾的媳妇,好歹找一个身体全乎的不是,模样算啥呢。不能让他俩再发展下去,闹到不可收拾就不好办了,想想儿子的倔脾气,她眼珠一转,决定亲自出马。

59、这天李玉翠跟他娘一起做晚饭,李玉翠蹲在灶前烧火,她娘端着一盆玉米面准备贴饼子。

60、她娘等三个小的都跑出去玩耍了,便问她:“你看上王家那娃了?”

61、“咋?”李玉翠乍听母亲问,没反应过来。

62、“就是王来福,小精明的儿子!”她娘没好气地说。“要是有那心思趁早灭了,没有那心思更好。这个小精明,以为自己聪明呀,在我跟前瞎咧咧什么呀,真是的!”

63、“啪”最后一个饼子摔在锅边上,李玉翠的娘舀了一瓢水倒在盆里刷净了,再顺便洗了洗手,在围裙上擦了擦,端起有着玉米面渣的水倒在准备煮猪食的另一口大锅里。

64、蹲下身,抓了一把干草从燃火的灶里引着塞进这边的灶里,开始烧火煮猪食。

65、两个锅灶一边一个,娘俩蹲着烧火。火光映红了李玉翠的脸。

66、“他娘跟你说啥了?”李玉翠反应过来问她娘,不知怎的心里有点发虚。

67、“今天上午没出工,我跟你奶在你王叔家门口,跟你王家婶子商量孵小鸡的事。小精明过来了,跟我们东拉西扯,最后扯到她的一双儿女身上,显摆她女儿找了一个好女婿,最后说她儿子找媳妇,不挑模样丑俊,只要身体健康没有残疾的就好。开始我没有反应过来,后来咂摸出滋味,这不会是在说你吧?就他儿子那瘦猴样,找个媳妇还不得饿死,我还看不上他呢!”

68、李玉翠的脸一下子煞白,心里升起一股莫名的痛苦,一股自卑感悄默声的升上心头,她苦涩地吞咽下眼里的泪,掐灭了心中钻出的爱恋火苗。

69、她跟母亲表明了坚决没有这回事,她娘的心这才安定,没有就好。

70、其实她娘心里更难过,知道女儿已经动了心,可是人家的娘上门表明态度不喜欢,难道还要上赶着去嫁人吗?她做不出,即便如愿嫁了,就小精明那个人,女儿进了她家门肯定会受委屈,所以她也是在试探女儿,女儿自己能看开,做娘的心也落到实处,慢慢地总会找到合适的人家的。说不急是骗人的,叹了口气,站起身到里间小屋拿出半袋子地瓜粗面,又掺进去一些磨碎的地瓜藤,倒进锅里,看见老伴从外面进了大院边喊:“把野菜拿进来!”

71、李玉翠喜欢月季花,她从别人家找来月季的枝条,自己扦插好移栽在院墙跟下。

72、大弟李卫国看姐姐喜欢月季,想起一个关系不错的伙伴家里有一颗黄颜色的月季,在村里很稀奇,他就想法设法,给弄来几根枝条,回家给姐姐扦插培育,没想到第二年还真的开出鲜艳的黄色花朵。

73、大弟的举动 *** 了另外两个弟弟,他们也都留心给姐姐寻找不同颜色的月季。

74、二弟李卫兵读高中时,在县城的同学家里找来一棵白色月季,三弟李卫庆,别看最小,人最机灵。过年时跟着父亲去了几趟省城看望舅爷爷,就给李玉翠弄来一棵罕见的绿色月季。

75、李玉翠看着满园长势茂盛的月季花,感叹岁月匆匆,弟弟们都长大了,最小的弟弟都快初中毕业了。

76、每年春天,院子里的月季姹紫嫣红,满院花香,弟弟们找来的三种颜色月季花,在院子里的花丛中显得格外亮眼。

77、花开盛艳,李玉翠会剪下三种颜色的花朵,再配上大红的,水红的几种普通花色月季,装在玻璃瓶里,摆在她房间的窗台上,房间一下子明媚起来。她还在弟弟们的房间里摆上两瓶月季花,姐弟们享受花朵带来的美丽和快乐。

78、李玉翠因为腿有毛病,山地里的活计他爹很少让她去干,就跟着奶奶在家做一些家务活。

79、猪圈里的猪又增加了,猪圈扩充了,在墙角,她爹盖了一个专门养母猪的猪圈。

80、母猪的待遇很高,圈门开着,十几个小猪仔随时可以出门游玩,饿了就到猪圈找奶吃。老母猪除了吃食起来活动,其他时间都在窝里躺着,两排 *** 鼓鼓的,奶水充足。小猪仔养得非常好,这几年,李玉翠养得小猪仔供不应求,家里的收入位居全村之一。

81、爹娘在去年盖起了一座新瓦房,等大弟娶了媳妇再盖第二座。

82、别人家害愁没钱盖房子,他爹娘有房子却愁儿子说不上媳妇。

83、李卫国到了说亲的年龄,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女方开始答应的好好的,相亲时看人挺喜欢的,不知道怎么亲事到了最后莫名其妙地就黄了。爹娘不傻,知道有人在儿子亲事上使绊子。可是嘴长在人家身上,没办法阻止。

84、他爹晚上抽着烟闷声不响,家有儿子,过了二十四五岁没有成亲,再说不中媳妇,就有可能打光棍。大儿子眼看就要成了光棍。

85、村里的光棍不少,能引人注意的只有原老支书的大儿子王奉贤了。

86、比他长得孬很多的男人,人家孩子都七八岁了。

87、一米八高的大小伙子,转业军人,长得也不赖,还是生产队六队的队长,有文化有能力,愣是说不中媳妇,如今快四十岁的人还是单身。

88、王奉贤,年轻时也是全村少女的梦中情人,可是每次亲事就要成的时候,女方的父母都是坚决反对,不管自家女儿哭得有多惨,也不明说退亲的理由,都是吞吞吐吐含糊过去,几次三番都是这种情况。他娘为此事气得上火生病住了几次医院。他也是气愤得要命,大好的青春时光就这么浪费掉。

89、后来才知道是有人专门破亲捣乱,是村里专门给人做媒的刘媒婆,只因老支书当年拒绝她儿子当民兵连长就怀恨在心。

90、此事在村里传了好长时间,惊动了现任大队长,他吩咐妇女主任处理这事。

91、妇女主任为此事还专门开了全村妇女大会,很严肃地批评教育了刘媒婆。

92、后来刘媒婆的老伴去世后,她的几个子女,都是中年时得了肝病去逝,她和几个孙子孙女倒是健康地活着。

93、有知道这事的老人,会给不知情的后来人说起当年刘媒婆干的缺德事,虽说这肝病是来源家族遗传,但是人们还是固执认为这是报应。

94、农村人虽说愚钝的不少,可是也有不少聪明的人,看王奉贤过了娶亲更佳年龄,很难再找相匹配的人,就瞄准了他的三个弟弟,除了王奉贤,他三个弟弟都相继结婚生子。

95、王奉贤不知道自己何时对一个黄毛小丫头上了心,平时他始终克制着,认为自己亵渎了那个女孩。

96、一天,他的一个本家堂嫂来找他:“兄弟呀,叔和婶带着遗憾走了,你这么好的一个人,随便找个媳妇觉得可惜了你,不找吧,老了可怎么办?咱村那些老光棍最后有几个好下场的?我打量了四里五村,要说能配上你的女人呢,只有老李家的闺女,除了岁数比你小很多,那女娃的品性跟你相配。人漂亮又能干,就是腿有毛病,不过,要是腿没毛病,也轮不到咱想着呀。你看.....?”堂嫂瞪着一双期待的眼睛看着他。

97、这话仿佛一道利刃划开王奉贤封闭多年有着厚厚硬壳的心扉,那个在山野里波动走路的靓影一下子又浮现在脑海里,心湖开始抑制不住泛起涟漪。

98、快四十岁的人了,早已经过了青春懵懂的冲动,抱着宁缺毋滥的心,他是做好孤独终身的准备。可是一提起这个熟悉的姑娘,心跳加速了,耳朵热乎乎的。想起姑娘才二十几岁,还差着辈分,就觉得玄乎。

99、又想起他跟李玉翠的父亲称兄道弟,他感觉就不好了,心中也不抱什么希望。

100、他对堂嫂说要考虑几天,堂嫂临走还开玩笑,“你要早决定呀,这几天我看她家开始有外人进出,保不准就是来提亲的。

101、他的心再也难以保持平静,在地里干活时,他会不由自主地去寻找那抹身影。

102、一次回家路上,看她满头大汗费劲地拖着一大菜篓跨地沟时,忍不住快步来到她的跟前,接过鼓起尖的大菜篓,拉着李玉翠纤细的胳膊,帮助她跨过去。

103、在触摸到那只纤细的胳膊时,王奉贤知道自己动心了,原以为自己会守着父母留下的老屋孤身终老,谁知道,老天把一个好女孩送到了他面前。

104、他纠结万分,最后感情战胜了理智,便托堂嫂上门提亲。

105、这天吃过晚饭,堂嫂来到李玉翠家说明来意,一开始就遭到老李的反对,李玉翠的娘倒是愿意得很。

106、“这个,这个什么都好,辈分嘛,街坊辈又不是亲戚,就是岁数相差太大,差十几岁呢。”李玉翠的爹纠结着,他很难接受平时称兄道弟的一个人,以后改口叫他爹,推三阻四就是不给痛快话。

107、堂嫂也是个有耐心的,说:“老李大哥,这事不急,你们再商议一下,过几天给我个准信,天也不早了我先回家。”说罢,便告辞回家。

108、堂嫂走出大门口来到大街上,向左拐了个弯,朝王奉贤家走去。

109、来到王奉贤家里,王奉贤正在炕边搓着手焦急地来回走动。

110、堂嫂跟王奉贤说明情况,最后她神秘地说,“我看十有八九准能成,她爹纠结你们的辈分,她娘好像不在乎,就看姑娘的意思了。你要实在是中意,跟姑娘联络好感情呀,别跟个闷葫芦不张嘴,到时候姑娘飞了有你后悔的。”

111、这天夜里王奉贤辗转反侧一宿没睡好。

112、最终感情战胜理智,在一次跟李玉翠的“偶然相遇”时,他问姑娘愿不愿意嫁给他,保证对她好,会照顾她一辈子。李玉翠当时羞得红了脸,啥话也说不出,低头跑了。

113、李玉翠的娘对王奉贤是很中意的,“岁数大有啥,男人岁数大知道疼婆娘,谁像你呀一点不知道疼人,除了吃饭,干地里的活,家里的事一点都不操心,就知道吃了睡,醒了吃!”,李玉翠的娘对她爹表明立场。“再说了,只要女儿同意,你就一边呆着吧!”她娘很干脆地镇压住反对的老伴。

114、“哎哎,你这个熊婆娘,怎么对着我来了,我有不愿意吗?”老李头使劲地磕了磕烟袋锅子,一脸不情愿。

115、当天就跟女儿说起这亲事,看女儿低头不语,做娘的以为女儿跟他爹一个想法,

116、“其实除了岁数大,王奉贤这人真的是很好,一个村里的,知根知底,他爹娘都走了,底下三个弟弟也都成了家,虽说住的老房子只有三间,不过他家老屋前后都有一个大院子,东西两头还有一大块空地,将来你们自己努力一把,那块空地再接着盖上几间房子。再说你自己啥情况自己明白,都二十好几了,就不要挑剔那么多没用的了,听娘的,不会害你的。”

117、李玉翠点头答应了这门亲事,她对王奉贤有很好的印象,找这么一个人,对她来说不难接受,尤其是想起几次在山上遇到的困难,这个男人如天神降临来到身边,她觉得有一种莫名的安全感。

118、多年如一日,王奉贤和李玉翠,燕子衔泥般,垒起了自己温暖的窝巢,抚育长大了他们的一对儿女。

119、重新翻盖起的六间新瓦房,很气势地矗立在那儿,房前屋后几个大猪圈,十几头生猪每个圈里五六头,两头老母猪分别享受单圈,各自带着一群小猪仔过活。

120、院子正中间开辟了一条小路通向正屋,路旁两边整齐的篱笆菜园,菜园周围几丛品种颜色不一样的月季,花开正艳,还有几丛落了荣华的牡丹和芍药。一阵阵花香,赶走了难闻的猪粪味。吃野菜的猪,粪便的味道不是那么重。

121、靠着养猪,一份厚重的嫁妆送走出嫁的女儿,又给儿子买了一个合同工在县城上班,接着用丰厚的彩礼迎接儿媳进了家门,李玉翠觉得自己一生很圆满了。

122、办完儿女的事,岁数大了,王奉贤跟李玉翠商议不再养猪,留着一两头养着自家吃肉,修锄六亩口粮地,王奉贤还能干得动。

123、后来儿子下岗,在村外买了一块地皮盖起了大型养猪场。王奉贤在农闲时就过来帮忙,喂猪,打扫猪舍卫生。这样儿子就少雇佣一个工人,一年能省不少的钱。

124、李玉翠干脆自己也不养猪了,全力支持儿子养猪,她帮着儿媳带孩子做饭。

125、春耕夏种秋收,老两口的身影几十年如一日,形影不离。

126、李玉翠的父母带着大儿子没结婚成家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127、李卫国直到快五十岁时娶了一个山区里的寡妇,寡妇带着一儿一女来到李家,没几天就跟二弟李卫兵的妻子因为祖产问题闹掰,妯娌俩个人开始了家庭拉锯战。

128、三弟李卫庆年轻时就在沿海的一个城市上班,离家好几百里地,妻子是当地人,一年里只有在节假日回老家姐弟相聚。

129、李玉翠看三个弟弟都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高兴的同时又有点失落,觉得自己和弟弟之间有一条看不见的鸿沟横隔着,弟弟离她越来越远。

130、丈夫是李玉翠抵御人情冷暖最后的屏障。

131、“咱家的拖拉机老大用得时间最久,我们要用时还要到他家里去找,你说说,就因为儿子结婚时让她们帮着烧了一锅的水,没有之一时间上席位,就成了我的罪过了。”

132、“平日里来咱家,遇上做了好吃的就留下来吃喝,还管他全家饱,怎么做起事来就挑理见怪的,平时她们哪个家里有事我们不全心帮忙,就为了这么点事,说翻脸就翻脸了啊,再说也没耽误她们吃席呀,就让她们留心锅灶里的火,真是的……” 

133、晚上跟丈夫哭诉抱怨心里的委屈,成了她的便饭。

134、李玉翠明白,弟媳们心里有一本不吃亏的账本在不断记录着得与失,也许弟弟们明白只是装傻罢了。

135、每日清晨起床,李玉翠看着院子里的月季花,总会想起跟弟弟们在一起的时光,对着月季花,以往的种种快乐涌上心头,而所有的委屈不愉快都随着花香随着风飘向远方。

136、李玉翠站在院子里看花,坐在窗前的王奉贤看花丛里的妻子。

137、天有不测风云,丈夫突然离世,李玉翠的屏障碎了,她的整个世界坍塌失去光明,唯有站在月季花丛里,她的心才能找到跳动的感觉。

138、花丛里,有一株开得最红更大的月季,那是丈夫为她特意嫁接培育的一株月季,花色特别鲜红。

139、女儿看她日渐消瘦,不忍心让她独自一人在家里,想接她家里住,她拒绝了,女儿女婿都忙着工作,平日里很忙,就不去打搅了。

140、儿子从有了养猪厂,累得瘦了一圈,孙子今年要高考,儿媳在学校附近租房给孙子做饭。

141、自己岁数大了,给儿子做饭也力不从心,身体有了小病也不愿意告诉孩子们,怕给他们添麻烦,都那么忙。

142、街坊邻居羡慕她有一对孝顺的儿女。

143、李玉翠窝躺在一株月季花丛下,尸体开始变形腐烂.......

144、她的死给村里丢下一颗重磅炸弹,霎时间各种猜测议论从大街小巷传出,李玉翠的一对儿女也被推上舆论浪口。

145、埋葬了母亲,王全富和姐姐姐来到父母的老屋。

146、看着满园凋零的花朵,姐弟二人再一次难忍悲痛,没有了母亲忙碌的身影,闻不到母亲做饭时传来的香味,自责后悔挽不回母亲鲜活的生命。

147、再过几天,就是母亲的七十岁生日,想着下葬那日,三舅舅捧着三舅母为母亲织的毛衣,像个孩子趴在母亲的坟墓上哭得震天动地。

148、一件红色毛衣,舅母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母亲最喜爱的颜色,坟前点燃送给在另一个世界的母亲。

149、“我原想着赶在母亲生日前安装完最后一批排污水的设备,已经在鸿宝苑订好了席位,到时叫上亲朋好友热闹闹地给妈过一个生日。爸走了之后,妈就没有真正地笑过,我以为这些日子你能常回家看看妈,谁知你一次没来家!”王全富抽噎着埋怨姐姐。

150、“我哪里知道你忙着呢,厂里的这批衣服赶船期,加班加点还不让请假,有时我都不回家,就在厂里吃饭,你姐夫工地上也是离不开人。给妈买了一些她喜爱的糕点,忙过这几日,想着......呜呜!”姐姐再也说不下去了低头猛哭。

151、心中的想法再怎么好,那个最亲的人已经不在了,想法也不重要了。

152、鲜花也曾有过怒放生命的美丽时光,风雨来临,花枯败落,面对零落一地的残花,之一时间想起的往往都是曾经的鲜艳时光。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榆钱 饼子 槐花 好吃 农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