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黄芩汤组成的问题,以及和黄芩汤的药方十四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黄芩芍药汤简介
目录 1拼音 2《类证活人书》卷十九:黄芩芍药汤 2.1处方 2.2制法 2.3功能主治 2.4黄芩芍药汤的用法用量 2.5摘录 3《赤水玄珠》卷二十八:黄芩芍药汤 3.1处方 3.2功能主治 3.3黄芩芍药汤的用法用量 3.4各家论述 3.5摘录 4《幼科直言》卷五:黄芩芍药汤 4.1处方 4.2功能主治 4.3黄芩芍药汤的用法用量 4.4摘录 5《麻症集成》卷四:黄芩芍药汤 5.1处方 5.2功能主治 5.3摘录 6《活人书》卷十九 6.1方名 6.2组成 6.3主治 6.4黄芩芍药汤的用法用量 6.5制备 *** 7《伤寒大白》卷二 7.1方名 7.2组成 7.3主治 8《种痘新书》卷十一 8.1方名 8.2组成 8.3主治 8.4附注附: 1古籍中的黄芩芍药汤 1拼音
huáng qín sháo yào tāng
治妇人伤寒,口燥咽干,腹满不思饮食。
每服15克,以水150毫升,煎至)00毫升,去滓温服。
条芩3钱,芍药2钱,升麻2钱,甘草1钱。
《医方考》:条芩可以清之,芍药可以寒之,升麻可以举之,甘草可以调之。
柴胡、黄芩、赤芍、陈皮、甘草、花粉、桃仁、山楂肉、归尾。
小儿伤寒传里为热,发热作渴,谵言乱语,血分生热,小便赤黄,兼得微汗,传入少阴者。
酒芩、酒芍、江壳、木香、甘草。
黄芩1两,白芍药1两,白术1两,干地黄1两。
妇人伤寒,口燥咽干,腹满不思饮食。
每服5钱匕,以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寒则加生姜同煎服。
阳明表热而衄;湿热伤于少阳,下利,寒热口苦。
黄芩1钱(炒),赤芍1钱,升麻1钱,甘草1钱5分,生地1钱5分,木通1钱5分,枳壳1钱5分,归尾1钱5分,川连8分,人参6分,酒大黄。
麻症,实热滞于大肠,欲泄不泄,里急后重,时时欲出,滞而不下。
用升麻干葛汤,以解阳明气分之邪,随用茅花汤合黄芩芍药汤、犀角地黄汤、升麻清胃汤、以解阳明血分之热。...
重里急者,香连化滞汤。热甚,下迫窘痛,里急,黄芩芍药汤。日久不止,元气渐虚者,胃风汤、香连丸。香连...
草半夏人参汤,治妊娠腹胀后重,赤白相兼之痢。黄芩芍药汤送香连丸,治妊娠能食后重,积秽稠粘之血痢。连...
也阳明气血俱多经中热甚迫血妄行必作衄也当责热黄芩芍药汤衄乃解)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黄芩汤)...
二、导气汤简介
目录 1拼音 2概述 3《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方之导气汤 3.1处方 3.2制法 3.3功能主治 3.4导气汤的用法用量 3.5摘录 4《奇效良方》卷十三方之导气汤 4.1处方 4.2制法 4.3功能主治 4.4导气汤的用法用量 4.5摘录 5《幼科金针》卷下方之导气汤 5.1处方 5.2功能主治 5.3导气汤的用法用量 5.4摘录 6《兰室秘藏》卷下方之导气汤 6.1导气汤的别名 6.2组成 6.3功能主治 6.4导气汤的用法用量 6.5附注 7《痘疹金镜录》卷上方之导气汤 7.1组成 7.2功效主治 7.3运用 8《医方集解》方之导气汤 8.1组成 8.2功能主治 8.3导气汤的用法用量 8.4各家论述附: 1古籍中的导气汤 1拼音
dǎo qì tāng
导气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六首。
芍药30克当归15克大黄4.5克黄连3克黄芩4.5克木香槟榔各3克
芍药1两,当归5钱,大黄1钱半,黄芩1钱半,黄连1钱,木香1钱,槟榔1钱。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方之导气汤主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每服9~15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如未止,再煎服。
每服35钱,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如未止,再煎服,不后重则止。
木香槟榔黄连各1.8克大黄黄芩各4.5克枳壳3克(麸炒)芍药18克当归9克
《奇效良方》卷十三方之导气汤功在清热化湿,行气导滞。主治下痢脓血,日夜无度,里急后重。
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槟榔、枳壳、厚朴、白木香、山楂、神曲、紫苏、甘草、砂仁。
《幼科金针》卷下方之导气汤主治痢疾初起。
如3日前,加大黄、芒消;红痢,加川连、当归;白,加干姜。
黄耆8钱,甘草6钱,青皮4钱,升麻2钱,柴胡2钱,当归梢2钱,泽泻2钱,橘皮1钱,红花少许,五味子120个。
《兰室秘藏》卷下方之导气汤主治两腿麻木沉重。
分作4服。每服水2大盏,煎至1盏。去滓,食前热服。
导气散(《傅青主男女科·男科》卷下)。本方方名,《医学纲目》卷十二引作“除湿补气汤”。
槟榔、枳壳、黄连、厚朴、芍药、甘草、山楂、神曲、升麻。
《痘疹金镜录》卷上方之导气汤功在去宿滞。主治痢疾。
川楝子4钱,木香3钱,茴香2钱,吴茱萸1钱(汤泡)。
《医方集解》方之导气汤主治寒疝疼痛;偏坠、小肠疝痛之证。
此足厥阴、少阴药也。川楝苦寒,能入肝舒筋,使无挛急之苦,又能导小肠、膀胱之热从小水下行,为治疝之主药;木香升降诸气,通利三焦,疏肝而和脾;茴香能入肾与膀胱,暖丹田而祛冷气;吴茱萸入肝肾气分,燥湿而除寒。三者皆辛温之品,用以宣通其气,使小便小利,则寒去而湿除也。
冷成块。每服一丸,如黄豆大,空心服。红痢,冷甘草汤下;白痢,冷干姜汤下;水泻,冷米汤下。立效散(云...
芍药黄芩汤。脓血痢无度,小便不通,腹中痛,当归导气汤。(以上腹痛。)下利赤白,里急后重,香连丸。亦...
半,煎至一盏,温服,无时。如痛,加桂少许。当归导气汤(东垣)甘草(一钱半)当归芍药(各一钱)木香槟...
(各一钱)〔食积〕大和中饮见本卷饮食。〔疝瘕〕导气汤川楝子(四钱)木香(三钱)茴香(二钱)茱萸(一...
三、柴妙饮的组成
柴胡25黄芩9苍术9薏仁30淮牛膝9盐黄柏6砂仁3炙甘草3萆薢9泽泻30杜仲9郁金9远志6方解:小柴胡合四妙散与封髓丹加减。主治:少阳湿热注于下焦,相火妄动引起的阴囊潮湿,尿白浊,早泄,阳痿等,兼证失眠,落发,腰酸,疲乏等。加减法:阳痿:蜈蚣3,升麻30。炎症:土茯苓30,白花蛇舌草60。
《五法归一》听了几遍,有3个问题请师长指点:
1.“抑郁症望命门”——命门的位置在哪里?
吴师曰:命门即瞳孔,见难经,抑郁证人的目光昏聩,见的多了很容易知道。
2.明堂阙庭老师在奇经八脉里有详细论述,阙,印堂穴位置,定太阳经,少阳经是鼻根两侧,阳明鼻尖,庭者,额头两侧高骨,定少阴经。
吴师曰:病在少阳,在经四逆散,在腑黄芩汤。经腑同病小柴胡,夹湿甘露消毒丹,夹湿可见鼻翼。
3.两侧山根区黄,或面部油腻,整个手掌红也算肝补藏血,吴门加味化肝煎比景岳化肝煎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头两边没头发:少阳夹湿热下注,用方柴妙饮;头中、前面没头发:少阳夹湿,用方甘露饮;手大小鱼际红:肝郁化热,用方化肝煎;手背凉附子法,手心出汗桂枝法,手心汗手背凉桂附法。对吗?
吴师曰:甘露消毒丹少阳夹湿中焦,柴妙饮夹湿下焦,侯氏黑散虚火上炎在上焦。少阳夹湿落发的柴妙饮。
吴门特点就是抓独截断直取其病,手心桂枝,手背附子,桂枝附子的方剂里找。
吴师另言:手心汗出,手背凉,唇 *** 皮,温经汤证。
四、中草药名方:黄芩汤1的功效与作用
1、【异名】黄芩芍药汤(《痘疹世医心法》卷十一)。
2、【组成】黄芩6克芍药6克甘草6克大枣12枚
3、【用法】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二服。
4、【主治】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身热口苦,腹痛下利。
5、【方论】方中黄芩苦寒,清热止利;芍药味酸,敛阴和营止痛;甘草、大枣和中缓急。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止利,和中止痛之功。
五、黄芩汤的药方十四
1、【药物组成】黄芩(去黑心)半两,柴胡(去苗)半两,地骨皮半两,人参半两,干漆(炒令烟出)半两,鳖甲(去裙襴,醋炙黄)半两,甘草(炙)半两,半夏(汤洗7遍,同生姜捣作饼子,晒干)半两,葛根(锉)半两,干青蒿半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麦门冬(去心,焙)1分。
2、【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八十七。
3、【方剂主治】热劳。心忪肌热,夜有盗汗,面黄肌瘦,饮食减少,骨节酸痛。
4、【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先用水2盏,加小麦、乌梅、生姜各少许,煎5-7沸,去小麦等,入药末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芩汤组成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黄芩汤的药方十四、黄芩汤组成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