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上热下寒良药) - 万象 -

甘草泻心汤(上热下寒良药)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1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甘草泻心汤的问题,以及和上热下寒良药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甘草泻心汤******上热下寒良药
  2. 甘草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3. 甘草泻心汤简介

一、甘草泻心汤******上热下寒良药

配方:甘草(炙)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黄连一两。

亦有:炙甘草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大枣12枚(擘开)、黄连5克。以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狐惑病。临床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症、白塞氏综合症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何为狐惑病:比如很多人都有的口腔溃疡,比如扁桃体炎,比如咽喉炎,比如口角炎,比如牙龈炎,比如结膜炎,比如慢性胃炎胃溃疡,比如肠炎痔疮,生殖粘膜的病也可以治疗,比如 *** 炎等等,甚至对胃癌、肠癌都有一定效果。

我买了一包甘草泻心汤,不带人参的那种

吃啥泻啥,果然有效。但也的确不口腔溃疡了,牛批,就是厕所跑的难受。不消化确实可以喝一喝。

二、甘草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1、甘草泻心汤是中医的方剂,这个方子出自伤寒论,有益气和胃、消痞止呕的功效。主治伤寒痞证,如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等病症。中成药一定是在中医的理论下,在正规专业的中医师辨病施治下,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是否有益气和胃的情况,是否有伤寒的体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判断是否可以应用甘草泻心汤。

2、甘草泻心汤的组成主要是甘草、黄芩、干姜、半夏等,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但是在用药过程中,因为每个个体的情况不一样,所以还是要注意用药的安全,要详细的了解用药说明书。

三、甘草泻心汤简介

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概述 4《伤寒论》方之甘草泻心汤 4.1组成 4.2功效主治 4.3甘草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4.4甘草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4.5各家论述 4.6附注 5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甘草泻心汤 5.1处方 5.2功能主治 5.3甘草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5.4摘录 6《太平圣惠方》卷十方之甘草泻心汤 6.1处方 6.2制法 6.3功能主治 6.4甘草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6.5摘录 7参考资料附: 1古籍中的甘草泻心汤 1拼音

gān cǎo xiè xīn tāng

Glycyrrhizae Decoction for Purging StomachFir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甘草泻心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

炙甘草四两,黄芩、干姜各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黄连一两[1]。

甘草4两(炙),黄芩3两,干姜3两,半夏半升(洗),大枣12枚(擘),黄连1两。

《伤寒论》方之甘草泻心汤功能益气和胃,消痞止呕[1]。主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及狐惑病,蚀于上部者[1]。

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狐惑病;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症、白塞氏综合症等;产后口糜,泻痢。

以水1升,煮取6升,去滓,再煎取3升。温服1升,日3次。

甘草泻心汤(上热下寒良药)-第1张图片-

1.急性胃肠炎:用本方不予加减,只按比例加重其剂量;甘草60g,干姜45g,大枣30g(去核),黄连15g(捣),半夏10Og,黄芩45g,共治疗60例急性胃肠炎。其中未经西药治疗者49例,经西医治疗无效者11例;病程最短者4小时,最长者15天。全部用本方治愈。其中服1剂而愈者8例,2剂而愈者23例,3剂而愈者18例,4剂而愈者忘例,5剂而愈者6例。

2.狐惑:郭某某,女,36岁,口腔及外阴溃疡半年,在某医院确诊为口、眼、生殖器综合征,曾用激素治疗,效果不好。据其脉症,诊为狐惑病,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味,方用:生甘草30g,党参18g,生姜6g,干姜3g,半夏12g,黄连6g,黄芩9g,大枣7枚,生地30g,水煎服12剂。另用生甘草12g,苦参12g,4剂煎水,外洗***。复诊时口腔及外阴溃疡已基本愈合,仍按前方再服14剂,外洗方4剂,患者未再复诊。

3.慢性泄泻:刘某某,男,36岁。1979年10月23日初诊。4年前因伤食引起腹泻,治后获愈。但遇进食稍多或略进油腻即复发。发时脘腹胀闷,肠鸣漉漉,大便稀溏,挟有不消化物或粘液,日23次;并有心悸,失眠,眩晕,脉沉细,舌苔白而微腻,腹平软,脐周轻度压痛。予甘草泻心汤加白术、厚朴。服3剂,大便成形,纳增,睡眠转佳,尚有肠鸣,心悸。原方去厚朴加桂枝,续服6剂,大便正常。23个月后随访,未复发。使用此法治疗22例慢性泄泻,均获较好效果。其病程有自5个月6年,13年为多,计15例。治后18例症状消失未再复发,2例半年后出现反复,2例无效。

4.胃虚便秘:郭某,女,21岁。主诉:便坚难解,45日一行,已56年,每次均需用通便药,大便仍燥结如羊粪;心下痞塞不通,不知饥,不欲食,夜寐欠安,口不渴,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根微黄,脉滑。遂投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g,半夏10g,干姜5g,川连3g(冲服),黄芩10g,党参12g,大枣10枚。5剂,水煎服。药后大便畅通,肠鸣增多。再予5剂,大便通畅,纳增,心下痞塞除,诸症悉愈。

5.白塞氏综合症:作者根据该病以口腔溃疡、前阴或***溃疡、发冷发热、皮肤损害等主要症状,认为即是《金匮》狐惑病。用本方治疗60例,均有效。其加减为:不欲食,加佩兰;咽喉溃疡,加升麻、犀角;口渴,去半夏,加花粉;目赤,加赤芍、夜明砂;口鼻气热,加石膏,知母;胸胁满痛,加柴胡;湿偏盛者,加赤苓、木通;热偏盛者,以生姜易干姜;便秘,加酒制大黄;五心烦热,加胡黄连。同时用《金匮》苦参汤外洗,雄黄散烧熏***。

6.口腔糜烂:陈某某,男,48岁,农民。口舌糜烂已20余天,尿赤,脉洪数,予导赤散2剂无效,大便3日未解,于原方加凉膈散2剂。大便解,口舌糜烂遂愈。半月后复发,症状较前为剧,舌红绛,边有脓疮,尿黄。先后用二冬甘露饮、六味地黄汤加肉桂均无效。出现满唇白腐,舌脓疮增多,不能食咸味,以食冷粥充饥,口内灼热干痛,喜用冷水漱口。于是因思日人《橘窗书影》所载口糜烂治验二则,认为本证属胃中不和所致,用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g,干姜5g,半夏、黄芩、党参各9g,川连6g,大枣6枚,2剂。药后口内灼热糜烂减轻,已不须漱水,仍予原方2剂而愈。

1.《古方选注》:甘草泻心,非泻结热,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热不得下降,结为痞。故君以甘草、大枣和胃之阴,干姜、半夏启胃之阳,坐镇下焦客气,使不上逆;仍用芩、连,将已逆为痞之气轻轻泻却,而痞乃成泰矣。

2.《医宗金鉴》: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用甘草、大枣之甘温,补中缓急,治痞之益甚;半夏之辛,破客逆之上从;芩、连泻阳陷之痞热,干姜散阴凝之痞寒。缓急破逆,泻痞寒热,备乎其治矣。

3.《金匮要略释义》:湿热肝火生虫而为狐惑证,故宜清湿热,平肝火;由于虫交乱于胃中,又当保胃气,因人以胃气为本,故选用甘草泻心汤。君甘草以保胃气;连、芩泻心火,去湿热。虫疾之来也非一日,其脏必虚,卧起不安,知心神欠宁,故用人参补脏阴,安心神;大枣以和脾胃;用姜、夏者,虫得辛则伏也。

甘草(炙.三钱)干姜(炮.三钱)黄芪(一钱半)黄连(一钱半)人参(一钱半)半夏(一钱半)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甘草泻心汤主治伤寒,医反下之,并自利,心下痞硬,干呕,心烦不安。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三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甘草1两(炙微赤,锉),黄芩半两,黄连半两(去须),干姜半两(炮裂,锉),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木通半两(锉)。

《太平圣惠方》卷十方之甘草泻心汤主治伤寒中风下之后,日数多,腹中雷鸣,心下痞坚而满,干呕而烦,非是结热,是胃中虚气上逆。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2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日34次。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泻心汤 甘草 良药

上一篇红烧大排面的做法?红烧大排面的家常做法大全怎么做好

下一篇当前分类已是最新一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