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茯苓甘草汤原文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茯苓甘草汤原文的知识,包括茯苓杏仁甘草汤简介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 苓甘五味姜辛汤原文是什么
- ...枳实薤白桂枝汤、橘枳姜汤、茯苓杏仁甘草汤的具体药方
-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的方义
- 72.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 茯苓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 关于茯苓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
- 茯苓杏仁甘草汤简介
- 茯苓甘草汤的各家论述
一、苓甘五味姜辛汤原文是什么
1、苓甘五味姜辛汤,源自古代医学经典,是一种针对温肺化饮的常用方剂。此方剂在中医理论中,常被用于治疗因寒痰水饮引起的咳嗽,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等呼吸系统疾病具有显著疗效。在疾病急性期及缓解期,此方剂均能有效缓解症状,为患者带来健康福音。
2、该方剂由多种药材组成,其中包括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和细辛等。这些药材相互配合,共同发挥温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其中,茯苓利水渗湿,甘草和中缓急,五味子收敛固涩,干姜温中散寒,细辛祛风散寒。各药材协同作用,使得苓甘五味姜辛汤成为治疗寒饮咳嗽、咳痰量多、胸满不舒、喜唾涎沫等症状的良药。
3、然而,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对于上述症状的患者而言,更好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详细的检查,并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调整药物剂量。此外,患者还需注意日常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改善,如避免 *** 性食物和过度劳累等,以加速康复进程。
4、在现代医学研究中,苓甘五味姜辛汤也被证明具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和免疫调节作用。其独特的药理机制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这一古老方剂或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二、...枳实薤白桂枝汤、橘枳姜汤、茯苓杏仁甘草汤的具体药方
1、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橘枳姜汤、茯苓杏仁甘草汤是《伤寒杂病论》里用来治疗胸(心)痹的代表方。方子百度百科里都能找到的。但是要根据具体症状辨证用药,以下是几个方子的辨证要点:
2、1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实(捣)15克薤白24克白酒30ML
3、【用法】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作两次服。
4、【功效】:通阳蠲痰,行气宽胸。
5、【主证】:痰瘀阻胸(心)阳痹证胸痛,胸闷,以闷、痛并重为主,气短,气喘,胸痛引背,舌淡或紫,苔白而腻,寸脉沉迟,关脉紧明显。
6、2瓜蒌薤白桂枝汤:枳实9克炙厚朴12克薤白24克桂枝9克瓜蒌实15克
7、【用法】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三次温服
8、【主证】气血瘀痰阻胸(心)痹证胸痛,胸闷,胸满,以痛、闷、满具重为特点。或胸中痞痛,或喘,或喉中有痰,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而腻,脉弦或涩或沉紧。
9、【组成】橘皮20克枳实12克生姜25克
10、【主证】气郁痰阻胸(心)痹证胸痛,胸闷而满,以满闷为主,短气,或咯吐浊痰而色白,舌淡,苔薄,脉弦或紧。
11、【组成】茯苓12克杏仁12克甘草6克
12、【主证】饮邪阻胸(心)痹证胸痛,胸闷,以闷为主。短气,或呕吐痰涎,量多而色白,或胸中似有饮动感,舌淡,苔滑,脉滑或沉或迟
13、仅供你参考!如有不明白可以在线咨询点击【hi】或【离线留言】!
三、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的方义
本方所治之肾著病,非肾之本脏为病,乃寒湿外袭,痹着于腰部所致。腰者,肾之府,故以“肾著”名之。此证多起于劳动汗出之后,衣里冷湿,久而久之,寒湿内侵,注于腰部,或居处卑湿,寒湿直接侵于腰部,以致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腰中冷重,如带五千钱。邪着于肌里,未伤及脏腑,故小便自利,饮食如故。根据以上病机,邪虽外受,但无表证,且时日已久,非外散可解,当温中胜湿,使寒湿之邪,温而化之。方中以干姜为君,温中祛寒;茯苓为臣,淡渗利湿。二者配合。一温一利,温以逐寒,利以渗湿,寒祛湿消,病本得除。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俾脾气健运,则湿去而不得聚。使以甘草,调和脾胃,而理中州。
四、72.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2.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二两(味甘平)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生姜三两(切,味辛温)甘草一两(炙,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这条是对比论述了膀胱蓄水和胃脘停水证治的不同。汗后太阳被伤,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津液不能上布,必见口渴小便不利,用五苓散。如果汗后胃阳被伤,导致水停中焦,因为无关下焦气化,所以口不渴而小便自利,用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临床上推按病人上腹部,可以听见振水声。
茯苓甘草汤与苓桂术甘汤只差白术一味药,但是主治不同:茯苓甘草汤主要治疗水渍入胃,脘痞,心下悸;苓桂术甘汤主要是心脾两虚,不能镇水于下,水气上冲,导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心悸为主症。
这时根据前一条说的,无汗的伤寒,经过发汗,表不解而烦渴的,还有小便不利,还要用五苓散。这一段主要是和茯苓甘草汤作对比,鉴别的 *** 就是渴与不渴。
茯苓甘草汤,也是桂枝甘草汤的加减,加了茯苓生姜,茯苓的量要大。这个方剂在厥阴篇里还有用,桂枝生姜水气冲逆,治疗心下悸,这里主要是心下悸,气冲,心下悸或者呕逆,这个用生姜,小便不利,也要有小便不利采用茯苓甘草汤。茯苓甘草汤主要是治疗里有停水失眠,这个方剂也能用,顽固性失眠,心下悸,用其他药不行,就用这个药。
伤寒发汗不解,反而汗出而渴,这要和上条结合理解,省略了一些病机;如果不渴,说明有表证停水,单纯汗法不能解表,解表利水才行,就用茯苓甘草汤,可以和28条对比。
五、茯苓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 关于茯苓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
1、茯苓甘草汤是中医的一个方剂,它的功效是温中化饮,通阳利水。在临床上主要可以治疗胃中不舒服的疾病,比如出现了恶心、呕吐,还有烧心以及心脏方面的疾病,包括心律失常、头晕目眩等等。
2、现代医学认为,其治疗胃炎和冠心病都有非常好的疗效。茯苓甘草汤的组方中是四味药,分别是茯苓、桂枝、甘草和生姜,在临床应用中可以适当加减,对于一些外科疾病,比如腹腔疝,也有一定的治疗方向;而且对于奔豚症效果也很明显;对于咳嗽、咳痰、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也有一定治疗方向。
六、茯苓杏仁甘草汤简介
1、目录 1拼音 2茯苓杏仁甘草汤的别名 3处方 4功能主治 5茯苓杏仁甘草汤的用法用量 6各家论述 7摘录附: 1古籍中的茯苓杏仁甘草汤 1拼音
fú líng xìng rén gān cǎo tāng
2、 fú líng xìng rén gān cǎo tāng
3、胸痹,胸中气塞,短气。湿温,两胫逆冷,胸满头眩重疼,妄言多汗,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
4、茯苓汤(《千金》卷十三)、茯苓杏仁汤(《杏苑》卷三)。
5、《沈注金匮要略》:此痹胸中之气也,邪气阻塞胸膈,肺气不得往来流利,则胸中气塞短气。方用杏仁通调肺气,以茯苓渗导饮湿下行,甘草和中,俾邪去则痹开而气不短矣。
6、而阳微亦甚者立法也。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注】胸痹胸中急痛,...
7、证曰∶形肿者,加杏仁。以上一方,杏仁半斤。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曰∶胸中气塞短气。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曰...
8、苓四逆汤证曰∶烦躁。以上二方,茯苓皆六两。茯苓杏仁甘草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以上一方,茯苓三...
9、服一升,日三服。6.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桔枳姜汤亦主之。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茯苓...
七、茯苓甘草汤的各家论述
1.《普济方》;茯苓、甘草之甘,益津液而和卫,桂枝、生姜之辛,助阳气而解表。
2.《内台方议》:今此汗出而渴者,为邪不传里,但在表而表虚也。故与茯苓为君而益津和中;甘草为臣辅之;以桂枝为佐,生姜为使,二者之辛而固卫气者也。
3.《伤寒附翼》:此厥明伤寒发散内邪之汗剂,凡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后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此方本欲利水,反取表药为里症用,故虽重用姜、桂,而以里药名方耳。厥明伤寒,先热者后必厥,先热时必消渴。今厥而心下悸,是下利之源,斯时不热不渴可知矣。因消渴时饮水多,心下之水气不能入心为汗,蓄而不消,故四肢逆冷而心下悸也。肺为水母,肺气不化,则水气不行。茯苓为化气之品,故能清水之源;桂枝、生姜,则从辛入肺,使水气通于肺,以行营卫阴阳,则外走肌表而为汗矣;佐甘草以缓之,汗出周身,而厥自止,水精四布,而悸自安。以之治水者,即所以治厥也。伤寒心悸无汗而不渴者,津液未亏,故也用此方大发其汗。用姜、桂与茯苓等分,而不用芍药、大枣,是大发其汗。佐甘草者,一以协辛发汗,且恐水渍入胃也。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